A起点
打工年销羊绒衫8万件
臧国良原是清河县一家羊绒企业的业务员。上世纪90年代末,羊绒衫开始流行,特别是在城市,商场里的羊绒衫卖得很火,价格也高得离谱。看到这一点,心眼活泛的臧国良联系商场租赁了柜台,个将清河织造的羊绒衫卖进了大商场。他跑胶东,跑北京,继而转战河南,让自己的产品进入十几家大型商场。看到这么多羊绒衫经自己的手销售出去,臧国良说,那种感觉真好。
来来回回之间,城市里消费者的喜好,采取什么服务措施更能招揽顾客,这些经营经验都被臧国良摸得一清二楚。他想:与其辛辛苦苦替人打工,不如自己创业,开拓市场。1999年,他辞职成立了自己的羊绒公司。但他也清楚,要做这一行,成本很高。除了原材料进货要占用大量自有资金外,作为品的羊绒衫,只走卖场,而要进入卖场,须交纳高昂的入场费。而这时的他根本没有太强的资金实力,更别说品牌影响力了!
怎么办?卖场进不去,就自己开销售门市。那几年,一般商场内没有低于1000元一件的羊绒衫,而臧国良自己生产的羊绒衫,每件价格多在300—500元,比商场的羊绒衫便宜很多,再加上花样繁多,服务热情,销售局面迅速打开。
B需求
永远的卖点
像所有的成功商人一样,臧国良的市场嗅觉极端敏锐。一次外出参加订货会时,臧国良发现羊绒纱线拥有巨大商机。粗劣的毛线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,纱线以其柔软舒适,而倍受青睐。羊绒纱线生产工艺非常精细,从分梳、染色、合毛、纺纱、落筒、并线,需要100多道工序。为了确保产品质量,他一方面斥巨资从英国、意大利等国进口了羊绒生产设备,另一方面严格选料。据臧国良介绍,好坏羊绒的价差1吨可达十几万元,但他坚持花大钱,选好料。
机遇总是青睐那些有准备者。靠的质量,良好的服务,他的羊绒纱线销量越来越大。2005年的销量就已达500余吨。
不能机洗、易产生静电、易起球、易被虫蛀,是素有“软黄金”之称的羊绒的天然缺陷,臧国良把这些缺陷当成技术难题,聘请专家从工艺技术上一个一个攻破,推出了抗静电、抗起球防虫蛀羊绒纱线等产品。
在臧国良心里一直有个等号:品牌=品质=适合需求。“这很简单,如果我买东西,同样希望能满足自己的需求。”
C责任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